大体重跑者福音——安踏×咕咚联名创跑鞋
大家好,我是爱健身的动画师,2013年以来就一直使用咕咚APP陪伴我运动奔跑,这次咕咚联合安踏推出了创跑鞋,让我眼前一亮,安踏自从18年从阿迪达斯挖来设计总监Robbie Fuller,其在运动鞋造型设计上的造诣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推出的NASA联名和漫威联名系列在设计语言上深得我心,硬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它们还是和其他联名品牌一样,主打品牌效应和视觉,尤其在跑鞋领域,还没有真正做到功能结合品牌让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安踏和咕咚联名就不一样了,前者是国内深耕运动领域的资深运动穿戴品牌,后者是国内主打跑步、拥有1.8亿用户群体的运动APP,一个在运动鞋制造行业拥有30年历史,一个则在专业大数据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两者联合开发一款跑鞋,可以说是真正的强强联合,“创”跑鞋应运而生。
包装
“创”跑鞋采用的是荧光绿渐变包装盒,设计上独具匠心绿色和点状渐变造型元素传递出“大数据”这一科技概念,醒目的安踏LOGO,叠加有半透明的咕咚跑鞋的双环标识,整体风格朴素不失舒适。
外形
在如今运动鞋品牌和鞋型百花齐放的时代,虽然跑鞋的功能是重中之重,但也有相当的跑者和消费者更加看重一双鞋的外观设计,一双外观出色的跑鞋在户外运动时可谓相当吸睛,也让跑鞋拥有平时穿搭的可能性。
“创”跑鞋男女款一共提供了12种配色,我这次收到的是象牙白配芯片灰,芯片灰实际上有点偏蓝色,整体以白色为主色,就个人感觉而言,这款配色非常适合平时穿搭,因为我平时喜欢深色衣服,浅色系鞋子非常合适。
鞋面方面, “创”跑鞋采用的是传统网状鞋面材料,起初我怀疑它在冬季的保暖舒适性,实际上它是三层结构A-WEB弹性呼吸网材料,轻薄贴合,有效加快足部散热的同时,达到相当的保暖防风效果,类似鱼鳞的网孔也很好地提升透气效果。鞋口和鞋舌的海绵厚实,包裹性舒适,对脚踝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和防护摩擦。
鞋子的侧面和外包装一样,同时印有安踏和咕咚跑鞋logo,其中,咕咚logo和鞋子整体造型更加融为一体,成为跑鞋的标志性设计语言,围绕logo所采用的TPU贴片以及鞋头的贴片部分,在满足设计的同时,更起到稳定鞋型的作用。
中底部分,“创”跑鞋在设计上亦下了一番心思,通过鞋底中间的一个镂空可以看出中底里内置了一个硬质的尼龙材质的稳定片,来起到稳定作用,增加跑鞋的抗扭转性能,并且,还把咕咚跑鞋LOGO完美地结合在鞋底结构造型中,虽然一般情况下跑鞋的鞋底造型不会有太多曝光率,但是这部分“创”依然一丝不苟,用心程度可见一斑。中低的材料采用了A-FLASHEDGE舒弹科技材料,这是一种广泛用于汽车密封圈的TPE材料结合天然环保乳胶发泡而成的泡棉,主要特点是高弹性和耐候性,用在“创”跑鞋上,使得跑鞋的鞋底富有优异的缓震回弹功能。
SMART-S.A.M
如果说以上都是安踏传统技术的话,那么这次令人过目不忘的鞋跟部分就是“创”跑鞋的核心科技了,这块被灰色透明TPU包裹的荧光绿弹性塑料部分,正是本次安踏与咕咚联合发布创跑鞋的核心科技——智能分子吸震科技SMART-S.A.M。
这项科技的作用就是吸震。它的吸震效果有多好呢?下面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视频。
通过镜头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钢珠落在SMART-S.A.M材质的时候几乎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回弹。这项材质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制作防弹衣的,这种材料的吸震能力大家可想而知,它运用在跑鞋上主打吸震,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稳住你。
在此前,安踏曾将SMART-S.A.M技术运用在星峦跑鞋的中底上,这一次“创”跑鞋把它运用到鞋跟上,这就得益于咱们咕咚的大数据研究。
在安踏与咕咚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跑者大数据报告中,有一项为约有70%的跑者们习惯于跑步时脚跟着地,这样的习惯对导致地面对膝盖的冲击较大,长时间没有保护,易造成膝盖的损伤,因此,“创”跑鞋将SMART-S.A.M科技材料运用到鞋跟位置,可以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吸收跑步时脚跟落地带来的绝大部分冲击力,经实验室证明,其冲击能量吸收率达到70%以上。这种设计,对于大众跑者,尤其是大体重的跑步爱好者,对保护膝盖减少运动损伤、提升跑步感受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本人身高178,体重82公斤,从10年2月开始跑步至今,主要以10公里训练为主,平时参加比赛多为半马,因为平时肌肉力量训练较多,饮食摄入较大,在跑者中算是大体重人群,虽然跑的速度不算出众,但是从体重角度来说本人恰好符合“创”跑鞋的产品定位,在跑马照片中也可以发现本人也是后脚跟着地,因此“创”可以说是为本人量身定制的跑鞋。
本人平时运动强度大,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会使人足弓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塌陷,所以平时跑步训练时喜欢穿支撑性跑鞋,偶尔追求速度时会穿竞速鞋,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向于穿保护类型的鞋子,缓解胶都集中在鞋子后跟部分。
“创”上脚后,第一印象就是其舒适的包裹感,比亚瑟士kayano系列明显要软许多,我是指包裹性方面,尤其脚踝部分,厚实的包裹感与耐克Alpha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宽鞋型的设计对脚趾非常友好,没有什么挤压感。
这款鞋重量360克左右,在跑鞋中属于重量级,但是因为本人穿习惯了亚瑟士kayano系列,这个重量对本人来说基本没有感觉,在实际跑步过程中,足底有相当的弹性反馈,没有丝毫震脚的感觉,不同于碳板那种干脆的回弹,偏硬,“创”的回弹更加柔和,让人放心,而不会产生多少加速的欲望。
为了测试“创”的性能,我特意采用送髋和前脚掌着地的快跑跑姿,足弓会有些许酸感,虽不明显,但随着切换回慢跑的核心收紧脚后跟着地的跑姿后,酸感立马消失,可见“创”跑鞋正如其产品设计定位一般,针对的是大众跑步人群,对于进阶跑者来说,尤其是轻量级速度型选手,这款跑鞋显得过重了。
而从包装盒内二维码来看,扫码后可以获取咕咚针对安踏“创”专属定制了跑步课程,从入门到进阶训练,让初学者能得到针对性训练,也可以看出跑鞋的大众入门跑者定位,这类跑者对于保护性的需求远远大于重量的需求,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虽说如此,也并不代表“创”跑鞋会影响速度,可能是因为我长期力量训练尤其注重深蹲训练,下肢力量较强,“创”的重量对我的配速没有任何影响,五公里配速430左右依然可以轻松完成,也就是说,虽然“创”的重量不会带来速度上的提升,但也绝不会成为短板。
当然,跑鞋的脚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主观性要素较多,自我心理暗示也占据一定比重,所以具体的感觉还需要穿者个人实际体会,就个人而言,“创”的性能相对其价位来说,是超值的,在大体重跑者跑鞋价格高昂的市场行情下,“创”的价位可以说非常清新了。
本人也知道,价格实惠的产品比其昂贵的产品,可能做到性能一致,但是寿命上会有差距,所以我特意观察了“创”跑鞋的耐磨性,目前穿着跑了50公里左右,基本都是柏油路面,有少部分跑步机,鞋底橡胶上的纹路几乎完好无损,细节如新,可见其耐磨性是相当经得住考研的。
总结
“创”跑鞋作为咕咚和安踏联名的第一款产品,并非仅仅是联合品牌效应,更是集双方之所长,结合安踏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以及咕咚的专业大数据对跑者需求的深层次掌握,所应运而生的拳头产品, SMART-S.A.M智能分子吸震科技,A-FLASHEDGE舒弹科技,A-WEB弹性呼吸网,带来了出色的减震缓冲和脚感,尤其适合大体重跑步人群,在如今一线跑鞋品牌价格昂贵,国产跑鞋多专注竞速和碳板的今天,“创”跑鞋及时抓住大众跑者的需求,专注缓冲和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跑步人群会关注到这款产品,也希望安踏和咕咚这种合作模式长远下去,开发更多适合大众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