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小白鞋,运动休闲两不误
使用咕咚的跑鞋有些年头了,从最初的健步鞋、10K、21K、42K一直到现在,对于咕咚的跑鞋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今天要给大家聊一聊这款咕咚智能5K跑鞋2.0,它依旧走着平价路线,依旧还是简约风格。一起来看看这双跑鞋究竟表现如何,值不值得买。
现在购买
限时赠送跑步芯片
双11同价!
我入手的是一双白色的跑鞋,是我喜欢的配色,也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年纪越大越喜欢比较简约低调的风格。
鞋面采用了Microknit一体微距飞织技术,3D的散热鞋面上具有10000+个透气孔,能够加强鞋子内外的空气流通,让鞋内的异味和汗水及时排出,保持干燥和舒适。
鞋口采用了袜套式设计,穿的时候会比较方便,在提升了脚背部分包裹感的同时,还不用担心鞋舌跑偏等问题。而且鞋舌厚度适合,内侧采用了比较舒适的绒布,不管是穿袜子还是赤足都没有问题,能够较好的保护脚部皮肤,确保不磨脚。
在鞋子后端的两侧,咕咚智能5K跑鞋2.0增加了一个桶型的TPU稳定胶片,与鞋面互补组成双重稳定系统,大大提升了后跟部分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避免足跟位移、鞋不跟脚、崴脚侧翻等情况,并能够减轻足部疲劳,以确保运动过程中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并且TPU稳定胶片依旧是做成咕咚logo“∞”的样式,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产品的鞋垫采用了特殊发泡胶棉,以及时排出脚底的湿气,既能保持脚底干爽还能抑菌除臭。
咕咚智能5K跑鞋2.0的中底采用自家研发的Cofoam-5K低密度中底,再配合前面我们说的Freshlite缓震鞋垫,形成上下双重的缓震效果,以最大程度的减轻脚踝和膝盖的冲击力。
同时产品还基于运动力学并基于咕咚运动大数据研发了“W助跑系统”,可以通过前后掌中底的厚度差异及结构的变化减轻落地时的冲击力以及跑步时的阻力。
产品的鞋底采用了高密度的耐磨橡胶材质,以增加运动时的抓地力和耐磨性。并且鞋底使用了大量的蜂巢结构,这种结构对鞋底的防滑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应对各种路况更加出色。
在右脚的鞋垫下面和咕咚之前的智能跑鞋一样,保留了智能芯片仓,可以选配智能芯片。这次咕咚智能5K跑鞋2.0选配的智能芯片搭载了CoBrain智能运动分析指导系统,这样即便是不带手机也能用芯片精准的识别你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你的运动轨迹、距离、配速、步频、步数甚至跑姿等关键运动数据。
导入到咕咚后能够生成运动的数据分析,以帮助跑者评估自己的运动能力,改正跑姿,并减少运动损伤等。当然,智能芯片除了支持在线跑步指导,也支持百余项的各类健身课程,让运动更有趣。
最近出街我一般都是选择这双咕咚智能5K跑鞋2.0,尽管它定位为入门级的跑鞋,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用它作为休闲穿着。
原因也比较简单:一是因为白色比较简洁,容易搭配衣服。二是鞋子轻便,像我拿到的44码重约314g,走路时间久了不累脚。三是袜套式设计,穿脱简单,内侧的绒布无论是穿袜子还是赤足都比较舒适。
而对于在跑步方面的表现,咕咚智能5K跑鞋2.0对于有着轻运动要求的人群比较友好,比如对距离配速要求不高,但是又比较在意穿着的舒适感以及对于关节的保护等,这款5K完全能够满足你的日常需求。
我日常大部分的时间都以路跑为主,路面的弹性相对塑胶跑道要差一些,所以我个人觉得测试鞋子的鞋底性能最好选择路跑。
正好也是在比赛之后,自己身体正好处于恢复状态,短距离慢跑对鞋子进行测试。在8公里的跑步过程中,鞋子的表现的可圈可点,尽管没有自己日常穿着的专业跑鞋性能表现那样突出,但是应对5公里左右的短距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尤其是慢跑的时候大多数为后脚跟落地,而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也就集中在脚后跟位置,而后跟部分的厚度比较厚,有效的减轻了这部分的冲击力,脚踝和膝盖的压力小了很多。
而且在跑动过程中,一体式的鞋面设计有着较好的弹性,不会对脚面形成过分的挤压,对于脚宽的人比较友好。后跟部分的TPU稳定胶片在跑动中也表现比较明显,特别是在拐弯或者后跟落地的时候。
几次路跑测试下来,个人感觉鞋子确实比较适合短距离的慢跑,距离过长时,鞋子的支撑性能就会降低,当然体验也就会降低。
当然,我个人倾向于轻运动或者日常穿着,再加上它搭载了智能芯片后能够拓展出更多的健身功能,单从这一点儿上讲就已经突破了跑鞋的局限性,给产品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实用性。
不管怎么说,咕咚智能5K跑鞋2.0首先有着比较出彩的颜值,对于短距离的慢跑也比较友好,同时与咕咚的互联让它能够发挥出不仅限于跑鞋的强大性能。
而在当前这个跑鞋泛滥的趋势下,如何能够让产品另辟蹊径,区别于其它产品并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才是品牌发展的长久之计。
而这一点儿,可能也就是咕咚一直在尝试的发展策略。
现在购买
限时赠送跑步芯片
双11同价!
赶紧点击图片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