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严肃的科学!严肃的!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Peeke博士的研究,尽管我们屁屁的大小很大程度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不论size如何,颜色、坚挺度如何,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去呵护它,因为大PP让我们:
1. 生理上更具吸引力
这一点无需太多科学解释,相信妹子们都能亲身感受到一对好PP产生的强大引力,有的更是惹的众基友直想把人掰弯。看看美国知名网站Buzzfeed评出的好莱坞美臀排行榜,真是令人荷尔蒙激升。(图片就不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2. 摔倒时不会骨折......
为啥?因为你有个内置的肉垫啊。相信小编,如果你PP又瘦又小又平,你绝对不想摔屁股蹲儿。先不说一大片色彩斑斓的淤青,坐骨、骨盆骨还可能骨折...这不是小编乱说,Peeke博士说的,而大PP可以缓冲撞击,摔倒后帮助你站起来。
3. 没有脂肪健康问题的担忧
不像在人体内脏中围绕器官的那些脂肪,屁屁上的都是皮下脂肪,不必担心肉肉过多会引发炎症、导致高血压等疾病。所以,越大越翘越好,穿西装能撑起下半身。西装的后开叉,就是为紧致的臀部设计的。
4. 保护下背部
当你走路的时候,如果臀部肌肉太弱,无法驱动你的腿部向前迈,更小的肌群会出来帮忙。这样会导致你的背部、臀部、膝盖以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
5. 降低得糖尿病的风险
根据《国际肥胖》杂志的研究,腰臀比越大(即小腰大屁屁),你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将越低。
所以,无数人拼了命地举铁、练臀桥、做深蹲,练翘臀是没有问题,可是运动前,你首先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爱臀,不要让它在运动中受伤。
臀大肌
对于动作幅度正常的人来说,臀大肌是没有什么拉伸感的。然而,如果柔韧性不佳,在拉伸臀部其他肌肉如梨状肌、臀中肌之前拉伸臀大肌,是很好的选择。
1. 肌肉知识
臀大肌是身体最大的肌肉之一。它位于表层肌肉下方,起于尾骨和髂嵴,连接至股骨顶部的外侧。臀大肌的功能是伸展髋关节,向外旋转腿部,以及减小背部的弓度。
2. 肌肉紧绷的原因
臀大肌的上部比下部更容易紧绷。长时间双腿外扭地坐着,比如开车时,会导致肌肉紧绷。深蹲运动也能激活臀大肌。从事跑步、滑冰、滑雪等项目的运动员常常受到影响。
3. 肌肉紧绷的症状
背部或腿部后部或外侧出现疼痛;
身体无法前屈。
4. 柔韧性测试
躺在地上,膝盖弯曲,朝胸口方向向上抬起膝盖。腿应该能与地面形成120度的夹角。
5. 警告
如果膝盖疼痛,请不要做这一运动。
6. 动作要领
站立于一把坚固的椅子或凳子之前。柔韧性越好,椅子或凳子的高度就应该越高。右脚踩在椅子或凳子上。尽量保持背部挺直,腹部收紧。
弯曲左腿,拉伸肌肉5至10秒,直至整个右臀部出现拉伸感。放松肌肉5至10秒。
请根据柔韧程度调整椅子或凳子的高度。保持背部挺直,同时有所控制地弯曲左膝。
前腿往下踩压5 至1 0 秒, 以产生抗阻力。
继续弯曲左腿以进一步拉伸,直至到达新的终止点。
重复2到3次。
右脚踩压椅子或凳子以产生抗阻力
臀中肌和臀小肌
我们步行或跑步时这些肌肉会持续工作,这就意味着它们需要经常拉伸。由于它们负责向后扭转臀部,减小背部的弓度,因此,应当通过这一运动增加背部的弓度以达到拉伸的效果。如果腹部收紧,这些肌肉会对背部产生负面影响。
1. 肌肉知识
臀中肌和臀小肌呈层状,臀中肌整个覆盖在臀小肌之上。它们位于髋骨外侧,向下延伸至髋骨顶端外侧的隆起上。臀中肌和臀小肌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骨盆竖直,特别是在走路、跑步和单脚站立的时候。它们还帮助向体侧伸腿,向内、向外扭转腿部。
2. 肌肉紧绷的原因
大多数人喜欢使用身体的某一侧,臀部就会向这一侧倾斜,更靠向这一侧。这种习惯使得常用一侧产生静态拉伸。有时,双腿长度不同也会导致臀部向一侧突出。较短的腿通常承担更多的身体重量。伤病也会促使人们把更多的重量附加在某一条腿上。
3. 肌肉紧绷的症状
肌肉和背部局部疼痛。
疼痛向下辐射至腿部(假性坐骨神经痛)。
4. 警告
如果膝盖内侧或外侧疼痛,请不要做这一运动。
5. 动作要领
找一个与腹股沟同高的平面,如桌面或其他平面。
右脚放在桌面上,右膝正对着肚脐,右脚朝着左臀部的左侧方向平放。调整骨盆面向正前方。
膝盖应放在肚脐的正前方
想象一下,脚以骨盆为基础形成一个三角形。收紧腹部,腰背部试着向下压,以增加腰背部的拱度。记住务必保持支撑腿伸直。
保持腰背部的拱度,上半身慢慢前向倾斜,拉伸5至10秒。右臀部有拉伸感或轻微刺痛感时停止动作。放松肌肉5至10秒。
右腿放置的平面应与腹股沟同高,以确保臀部与平面保持平行。同时记住上半身前倾时收紧腹部、完全挺直背部
膝盖向下压桌面,以产生抗阻力,坚持5至10秒。放松肌肉5至10秒。
保持腰背部的拱度,上半身再次向前倾斜以进一步拉伸,直至到达新的终止点。
重复2到3次。
右膝盖发力压桌面以产生抗阻力
【有奖互动】
你觉得拥有大PP有啥好处呢?
*关注咕咚健身,下方评论留言*
*有机会获得《精准拉伸》1本*
*本文内容来源于《精准拉伸》,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