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马拉松上瘾之后,对一个人体型的改变有多大,可能大家已经看过了很多对比照片,这都是一眼就能看得到的改变。
但是恐怕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马拉松这项运动对你思维方式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恐怕有时候你自己都没发现,这种改变就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今天我就列一些马拉松重度成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方便各位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自查,看看你还有救没。
1、测算距离用42进制
没跑马拉松之前测算距离,都是按照标准的十进制来进行的:距离目的地还有一百公里、还有五十公里、还有二十公里这么算。现在可就高级了,一说到距离的时候,脑海里自然而然就转换成42进制,都是这样想的:还有两个全马的距离、还有一个全马的距离、还有一个半马的距离。
2、记日子靠马拉松比赛日
以前最麻烦的就是记日子,分分钟觉得自己有了老年痴呆症的先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把什么日子替换成自己参加过的马拉松的比赛日,保证记得比老婆的生日还清楚。嗯,孩子到学校报到是哈尔滨马拉松的那天,结婚纪念日是北京马拉松那天,发工资的日子可能不记得,但是自己PB那一天是随口就能说出来的。
3、不说速度只说配速
自从接触了“配速”(每公里需要的分钟数,5分钟就是500配速,4分半就是430配速)这个词语之后,再也不知道“速度”为何物。偶尔碰到不跑步的朋友问你平常跑步的速度是多少,顿时就懵圈,恨不能掏出计算器啪啪啪按几下。我这么说吧,就是坐车的时候,也想打开GPS手表,看看车的配速是多少。
4、拿到纸杯就想捏扁
马拉松比赛的时候补水,只要是没跑崩的情况下,都是脚下丝毫不停,伸手从桌上捞一杯水边跑边喝。为了防止跑动中颠簸起伏把水荡进鼻孔里,一般情况下都是把水杯捏扁,侧着头从缝隙里往嘴里倒。这事儿搞习惯了之后,现在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大街上,只要看到一次性水杯,就要一种把它捏扁的冲动。
5、看见地毯就想踩
马拉松比赛的时候有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踩计时毯,目的就是让脚上绑的计时芯片感应到地毯下面的计时器。完成了这个环节之后,你才有比赛成绩。结果现在好了,在大街上看见人家铺设的线路板、大门口摆设的门垫、甚至电梯里铺设的地毯,都会忍不住踩两下。不为别的,就图一个心里踏实。
6、看见新路就想能不能跑步
去到一个新的地方,看到一条从没去过的新路。别人都是在想,这里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风景真漂亮。跑马拉松的人不这样想,他们都是看,道路平不平坦,来往的车辆多不多,日照强不强烈,爬升大不大,总之一点,先看看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跑步。如果没法跑,再美的路,也有两个字来形容:浪费。
7、一个城市要跑过才算去过
以前跟人说去过哪里,都是说去过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标性建筑、标志性景点,或者在那里吃过最正宗的美食。跑过马拉松之后就不这么想了,哪怕在那儿住过一个星期也不算去过,除非去跑过一个马拉松。尤其是当别人说“西湖好美”、“中央大街好繁华”的时候,你在旁边淡淡说两个字“跑过”,那种感觉,秒杀一切。
8、头像都是跑步照片
自从跑步之后,对自己跑步以外的照片再也看不上了,所有的社交软件的头像都换成了跑步的照片,最好是参加某著名马拉松的照片。有时候打开微信通讯录列表,齐刷刷都是在赛道上飞奔或者凹造型的头像。我跟你讲,有时候万一我发错信息了,你可不要怪我,实在是太容易混淆了。
最后说个真事儿。某个星期天下午开车送孩子去学校,前面一辆车的车牌是PB325,我女儿大喊一声:“他PB比你快三分钟!”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咕咚观点;
文章转载公众号:龅牙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