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按:你心里的IT主管是什么样呢?难得的闲暇时间一定要宅在家里?@大唐春天,不一样的IT男,爱好广泛的顾家男人,爱摄影、爱骑行、爱旅游、更爱跑马。因为他知道,每一场马拉松,都有爱人和女儿在终点等待。
@大唐春天:马拉松跑到最后开始回归本源:“安全完赛,快乐旅行。” 成绩已经不那么重要,只想早早跑完,因为终点有女儿和老婆等候。对于孩子来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童年的每一个初体验,都有父母的影子。那么这个童年,将是这个孩子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2015年,33岁的我开始到不再年轻的年龄。3月-4月是在兰州医院度过的。父亲住院,在医院侍候父亲,在医院里见到各种生老病死,疾病苦痛,生离死别,感悟颇多。
是该抽时间锻炼了,想想自从大学毕业,有12年没有锻炼和关注过自己日渐发胖的身体了。5月开始,我选择了最简单的运动---跑步,从气喘吁吁的一公里开始,到3公里,5公里,8公里,10公里,15公里,半个马拉松,一个全马。
其实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体验一次马拉松。
伴随着各种跑步软件咕咚的线上活动,一次次的刷新着自己的跑步纪录后。慢慢也树立了自信。
自己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应该是:2015年的广州国际马拉松。
坚持跑步后,发现自己居然也可以完成一场马拉松的距离,于是报名了2015年冬天的广州马拉松,把网上搜到训练计划跑了一遍后,就急匆匆买了到广州的机票,给老婆撒谎说去“兰州出差”。然后是2个月刻苦的训练。
由于骗了老婆说出差,“声东击西”,可是一到广州就叫发现了。“你居然打着飞机去跑步!脑子有病吧!”老婆短信。回家主动认错,作了一个月清洁工和厨娘这事就此罢了。
女儿3岁了,天天跟我在大学操场玩,冬天一起参加了个亲子跑,居然顺利跑完3公里。也正是这个契机,让我觉得:也许之后的每场马拉松带上她,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在凹凸不平的城墙上摔了一跤
有小伙伴,小帅哥,跑步也变得萌萌哒!3公里,so easy!!
于是,一个人的广马之后,我决定之后的每一场跑马都要带上家人。毕竟:不以旅行为目的的马拉松都是“耍流氓”!而没有家人的旅行,只能叫流放。
先晒张爸比重庆跑马拉松时的帅气照片。
42.195公里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陪老婆女儿逛街!泰囧里的亲亲鱼疗,堪称“马拉松康复另类疗法”;走在重庆的街头,女儿最喜欢的还是父亲的肩头;傍晚和家人一起坐长江索道过江,赏“小维多利亚”夜景,吃洪崖洞美食,老火锅走起。
和家人一起完成重马之后,感觉跑马对于家庭来说,成为了一种更有意义的健康生活方式。而我也有幸:戒烟成功,减肥成功,身体越来越好。7月份,能在6万8千人报名(不到3万名额)的北京马拉松比赛报名中成功中签,十分幸运。于是又开始兴奋紧张的着手准备赛事、旅行。
北京马拉松,训练了整整一个夏天,从来没有对哪个赛事如此认真准备过。而也是这一场比赛,更让我明确了自己跑马的目的。
前面20公里匀速奔跑,一点都不累,极有可能pb340。意外发生在33公里,过湿滑的补给站时。滑了一下,咯噔一下,右膝盖肌肉拉伤了,严重到不能打弯,脑子一懵,路都走不了,赶紧找医护、喷了5次云南白药,一点用都没有,干脆就用透明胶带死死缠住了膝盖。然而后面还有9公里,强忍着疼痛,眼泪都快出来了。
在路上慢慢蹒跚,拖着不能打弯的右腿忍痛咬牙继续慢慢比赛。鬼知道我后面怎么坚持跑完的。
成绩已经不重要,只想早早跑完,因为终点有女儿和老婆等候。4小时39分,终于完赛了。看见女儿和老婆的那一刻,似乎赛道上的疼痛与艰难全都被抛之脑后,只是觉得:幸福。
完赛后还是老规矩,开始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
住在槐树胡同的远东青旅酒店,老胡同,大杂院,老北京的记忆。
出门遛弯儿就是大栅栏老街————一路上有故事的老字号太多,随便拉出个都是个传奇故事。象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砂锅居的砂锅白肉,东来顺的涮肉,烤肉季、烤肉宛,稻香村的点心,天福号的酱肘子,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腐乳。
天安门肯定是要去走走的,遇上有名的“首都蓝”,一家人在首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2016是幸运的,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跑遍了国内著名的“马拉松六大金牌赛事”(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兰州)。而这其中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在赛场上奔跑的欢畅,而是拼尽全力跑完42.195公里之后,在终点和女儿、老婆相拥的一瞬间。
现在,我仍然是一个爱折腾的跑马者,希望能带着家人跑完更多的城市,希望能用这样的经历让女儿的成长道路上,有独特且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