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的奔跑中国系列,把马拉松推上了热搜,推上了热点,让大众媒体空前关注。从何引丽争议到终点拽冠军,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情。比如最新的《珍爱生命,远离中华土味马拉松》(以下简称《珍》),由著名的Vista看天下出品。
如果您没有读过这篇文章,请戳下方标题↓↓↓
“中华土味马拉松”?我孤陋寡闻了,头一次听说。倒是中华田园犬经常听说,就是那种没见过世面,不分好歹见谁都吠的,真见过不少。
《珍》文算是把近几年马拉松的各种奇葩事攒一起了。为什么说是攒,就是过了一遍手,但根本不加甄别,不分青红皂白,挥起大棒乱舞一气。说此文真假难辨、漏洞百出,一点也不为过。
“莫须有”的罪名,这锅不背!
比如它吐槽中签率低。“每年虽然都是数千场比赛,但最火的永远是那几场。上海、杭州、北京等马拉松甚至需要摇号,个人中签率不到40%。” 搞不懂作者“**香”究竟为什么吐槽?中签率低也是错?也是土味?不好意思,伦敦马拉松中签率更低,波士顿你连中签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它认成绩。赛事的中签率低,说明赛事办的好,吸引力强,大家都想去跑,才导致了中签率下降。
无端指责还有,“再加上很多赛事都要求报名者有过参加同等距离比赛的经历,或对成绩有一定要求,参加不了却还硬要参加”——按照《珍》文,是敞开了随便报随便跑,想跑多久就多久?
为什么要对成绩有一定的要求,为何要设置一定的门槛?这跟马拉松需要封路有一定的关系。起初,马拉松都只能是专业选手参加,后来逐渐向大众选手开放,从3小时,到5小时,以及后来的6小时关门。之所以设立关门时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考虑到城市不宜封路太久。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确实是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其中就有交通资源。很多马拉松设置关门时间,努力保持赛事与城市交通的平衡,努力对市民的交通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奇葩的是,《珍》文后面又指责起马拉松封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马拉松在市区举办要封路,Vista看天下说这更不能忍,为什么全世界的城市马拉松都可以在市区举办,我国的城市马拉松就不能在市区举行呢?六大满贯赛事都是封路的,非六大的城市马拉松也需要封路;奥运会需要封路,世锦赛需要封路。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也是赛事的需要。
这并非强词夺理,眼里只有马拉松。在举办自行车赛等大型户外赛事时,都需要一定区域的交通管控,主要是为了安全。既为选手的安全,又为观众和市民的安全。包括大型集会,也是如此。马拉松并不特殊,封路也并非肆意妄为。
“参加不了硬要参加”还真是莫须有的罪名,也是一个很有歧义的表述。如果从主办方的角度看,这事还真不存在。马拉松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警察蜀黍传唤,这个年代还真没见过“参加不了硬要参加”的。即便是现在职场,老板都不敢打包票说,让下属“参加不了硬要参加”,何况马拉松。
如果从跑者的角度出发,“参加不了硬要参加”就是蹭跑、替跑等作弊行为,不过这不是中国特色。国外各大马拉松照样有,很多社区举办的小型马拉松赛事,那种偷偷摸摸的蹭跑、套牌的也不少,主办方都心知肚明的。国外媒体管他们叫土匪跑者。坏蛋与骗子,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圈层,哪儿都有。
文章多处张冠李戴
《珍》文张冠李戴——把黄山越野也算作马拉松。它本来就是越野赛好吗?与马拉松何干?即便算作马拉松,这种遇到大雨而道路泥泞的情况,在越野赛中也很常见。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把恶劣天气的锅也让马拉松来背的例子还有,横店马拉松,遇到了瓢泼大雨,确实有一段是趟水跑的。下雨跑,何错之有?2018波马同时赶上了逆风、暴雨、低温、雷电四种极端天气,堪称122年最差的天气,也是最艰难的一届马拉松,今年的威尼斯马拉松的赛道被水淹没……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运动员川内在今年的威尼斯马拉松赛道上)
马拉松运动,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运动。马拉松精神不仅体现在战胜自己,也包括对抗恶劣天气。体育,不只是简单的运动,它是一种意志力教育、协作教育和规则教育。
《珍》文还提到,“被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村民们抢走了,志愿者们拦都拦不住”——附近村民的不良行为,也要马拉松来背锅?也要我们跑者来背锅?类似村民占小便宜,媒体时有报道,比如高速路货车翻车,哄抢的往往也是附近的村民。不文明的现象,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造成的,与一项运动没有直接关系。就好比媒体行业很重要,但照样有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的记者。这是个人素质问题,跟行业直接关系不大。
2016年4月24日,伦敦马拉松鸣枪开跑。英国《每日邮报》曝光,在伦敦东南部德普特福德,数十人上演了抢水大战。原本属于马拉松选手补给用的水,被这些民众争抢,不少人拿着小拉车、推车等整件整件的搬。
了解它的历史后 你就不说“奇葩”了!
被Vista看天下 称为奇葩奖牌的奖牌上,实际上是金昌的金娃娃。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不会说奖牌是奇葩了。
(图片来自网络)
金昌原来就是一片戈壁滩。1958年,地质勘探工作者发现了一块含镍的矿石,这可是一个载入史册的矿石!原来,这里有储量丰富的镍矿,堪称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大,我国由此一举摘掉了贫镍国的帽子。
于是,全国大批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开启了一个有色金属的新纪元。来自大江南北的拓荒者在戈壁滩建起了一个企业——金川公司,随着人口的增多,一个企业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城市。因其镍、钴产量全国第一,是中国铂金属主要产地,被誉为中国镍都。金昌不仅镍储藏丰富,而且也蕴藏其它稀有贵金属。可以说,金昌是一个有色金属王国。
1966年春,邓小平同志来这里视察时,称赞金昌为“难得的金娃娃。”从此,金昌被称作是祖国的金娃娃。金娃娃成为金昌这个城市的标志,在市政府门前的金昌人民文化广场上,就树立了一个巨大的城市标志性雕塑“金娃娃”,这也是金昌的知名旅游地标。这不难理解,为什么金昌国际马拉松的完赛奖牌上有这个裸着的小男孩形象了。
真相有很多 但架不住内心阴暗吧?
《珍》文中还有多处奇葩的表述,充满了揣测与胡思乱想。
比如报名费是一块肥肉、“政府主导政绩,公司广告宣传,运动员受尽折磨”、“很多马拉松爱好者为了避免当众上厕所,只能被迫不吃不喝”等,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胡说八道,对马拉松充满了很深的误解与偏见。
“IAAF认证的赛事只有10个”更是与事实不符。真相实际是,美国日本的马拉松赛数量更多,整体上水平更高组织更好,但认证的赛事比我们还少。这个认证的多寡,跟土味、洋味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珍》文还采用了不知道哪个赛事补给站一地狼籍的照片。而真相就是,高峰一过,绝大部分马拉松补给站的志愿者与环卫工人就已清理干净。城市马拉松基本能做到,解封的时候路面干干净净的。这些都离不开环卫工人与志愿者的辛苦付出。给马拉松泼脏水也就罢了,这些动不动用一地狼籍的照片来造谣,实际上是抹杀环卫工人与志愿者的辛苦劳动。
比如,说净月潭马拉松“赛前补给包是酒”——赛前参赛包里放了劲酒一小瓶,那是纪念品,而不是补给。你个人非要当补给,我们没意见,但这有什么问题吗?牙膏有问题吗?赞助商发个纪念品,至于如此大惊小怪?
比如,周口马拉松的“17年的花生”——后来组委会都有专门的说明:“花生本身没有问题,是周口本地一位老人炒制的散装花生,因为散装不方便发放,赛事组委会希望老人将花生分包装,但不清楚这个包装袋是从哪里买的。”
比如,深圳南山半马的大规模作弊事件——千万别告诉我国外就没有土匪跑者,波士顿马拉松就没有坐地铁还不要脸地拿名次的人。还是那句话,哪个圈子都有奇葩,骗子也不分国家。
可以看得出来,《珍》文的作者并不了解马拉松。这倒不奇怪,马拉松才火几年?一项刚刚起步的运动,要求所有人都了解它,并不现实。但是,这都不是不做功课的借口。这样一篇歪曲事实、真假难辨、张冠李戴、漏洞百出的文章,充满了揣测与偏见,实在无法想象是出自Vista看天下。蹭流量容易,但实际损害的是自己的公信力。
不了解一项运动,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当三季人。
马拉松能不能批评?能,但希望是有根有据的批评。马拉松有没有问题?确实有,还不少,但像《珍》文把几年下来合计几千场赛事的“错误”集合在一起,也着实不公平。何况里面有太多的错误或张冠李戴的地方,如此污名化马拉松,也确实罕见。《珍》文里面也有属实的部分,但它的批评,都没到点儿上。
还是中国青年报最近的文章说得好:“负重前行”的中国马拉松该减负了!里面还引用从业者的观点——“我认为近期公众对马拉松的集中关注,会对赛事发展带来持续向好的影响,没人关注是最可怕的情况。”任俊燊表示,如果把马拉松比作学校,每个赛季都会有新生入学,需要经历学规则、讲礼貌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捣乱犯错误而否定学校的努力。”
确实该减负了!因为马拉松背负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东西,既有很多形式主义的附加,也有类似《珍》文无端泼来的脏水。
马拉松特殊吗?不,它和其它运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