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自己误服兴奋剂?你骗鬼呢!
户外旅行
.
Buzz_巴斯签名在路上
阅读 1155249次

 


从上周开始,我就回到西昌,准备过年了。那么早回去,除了过年以外,还有一点是为了让自己在西昌有一个更好的条件可以冬训。平均1500m的海拔高度,PM2.5 常年50以下的空气质量,明媚和煦的阳光,真的是再合适不过的冬训场所了。没有训练计划或者训练结束的时候,晒着下午的太阳,没几分钟就让人有昏昏欲睡。就着这份安逸,跟大家聊聊天吧,聊聊朋友,聊聊骑行,也聊聊前几天闹的挺凶的“兴奋剂事件”。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我一直以来的偶像党琦的故事。昨天,过生日的周杰伦发了一首新歌《等你下课》,那份最干净最纯粹的感觉真好。所以,今天,给大家聊一聊我的那些小美好吧。


大兵、涵涵,这两个人算是我的死党,他们两个是最初和我一起在山里训练的小伙伴。我们是在自行车的骑游活动中认识的,年龄相仿,加上有着共同的爱好,自然而然的,慢慢熟络了起来。后来,在我知道了铁三这项运动后,我也在QQ群里分享了几个鸡血的视频给他们,那几个点燃了我的视频,也点燃了他们。


当时的我还在读大学,和他们俩不在一个城市。但是逢年过节,一放假我就赶着往家里跑,除了可以和家人团聚外,和小伙伴们一起训练也是我很期待的事情。


什么是朋友呢?一起喝酒的是朋友,一起聊天的是朋友,一起骑车吹牛,跑步互飚速度的也是朋友。现在的社会,诚然,有些关系在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因为利益变了味道,但是我始终坚信,有些东西不会变,就像我和大兵、涵涵一样,哪怕很久不见,再次见面时也不会生出任何的尴尬来。


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参加太多的比赛,就是一个愣头青,按照自己的想法“瞎练”。我们一起报名了游泳班,也一起成为了为游泳班里打腿最慢的学员。游上25m,我们就要休息一次,然后聊两句天,东拉西扯,时而笑的跟神经病一样,时而互怼,寸土不让。结果嘛,当然就是被教练痛斥,说我们是话唠子。


几乎在每天的饭后,我们都会约着一起去骑车,围绕邛海骑一圈,32km。仲夏傍晚,天黑的比较晚,我们骑完车之后,有一个必备的科目就是喝冰粉,疲了、渴了、热了,一碗冰粉如果解决不了,那就两碗。我们也曾打过赌,我也在那里留下了最多喝5个大碗的记录。一起留下的,还有我们分隔异地,却又温暖熟悉的一句话:回来,我请你吃冰粉,管吐!


后来,我和大兵,一起参加了我们共同的第一场铁三赛,抚仙湖70.3,那时候还有小圆圆。我们和父母一起开车自驾,除了可以比赛,还和父母一起开心的游玩,还有鲜美的蒸汽石锅鱼,真的算是“玩赛到底”了。


第二年,我们又一起参加了重庆马拉松。去重庆,不吃火锅肯定是对不起天对不起地,更对不起自己了。我们吃着微辣的锅底,每人一壶酸梅汤,蘸着醋碟还在呼啦呼啦的喘。在我们旁边,是一桌当地人,面上飘着辣椒,红汤翻滚,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看着“没出息”的我们,估计他们的心里一定在鄙视我们吧。


第二天的比赛,我还算正常发挥,跑了个347,大兵则肠胃不适,一路拉着肚子跑完比赛,一张纸巾也要对半分才够使,被我嘲笑了一整天,我也被他“追打”了一整天。


2015年的10月,大兵参加了他的第一场大铁,巴塞罗那站的比赛。而在一周后,我也顺利结束了自己的首个世锦赛之旅。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和这群人就像彼此的影子,时间上空间上不见得完美匹配,但总是如影相随,彼此相连。


2016年,厦门Ironman70.3的比赛,我们一起参加,并且都顺利的完赛了。运动见证了我自己的改变,也见证了他们的。因为运动,我们彼此看到了彼此的成长,而日常训练中的流血流汗,也浇筑着我们小分队的感情。破土,发芽,开花。


记得我们还有一个统计。在2016年前,西昌当时就我和大兵两个人玩铁三,我们每次比赛都顺利的完赛了,所以我们西昌市的大铁完赛率是100%,平均世锦赛人数是50%。我们彼此开玩笑说,西昌应该是最适合练铁三出人才的地方了吧,哈哈哈哈,吹牛的感觉真好,和伙伴一起吹牛的感觉真好。


真好。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很有意思。你想的复杂,那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复杂,你想的简单,那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很简单,你想的纯粹,你和朋友间的关系,就很纯粹。


对吧?


   ————


你问我答之:能不能分享下骑行训练的经验?


上周有小伙伴留言:“巴斯,你的冬季骑行训练是怎么安排的?”

这不巧了吗?我刚刚骑完车。有图有真相。





既然大家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我就针对冬季的骑行训练,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吧。


一般来说,冬季都处于非赛季,满打满算有4个月的时间可以安心执行训练计划,不被比赛打乱,而主要的目标就是储备体能,用最宝贵的时间,来坚实我们金字塔的底层。


-长距离的有氧骑行,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体能,心率大概在3区以内,强度的话,这么说吧,可以做到边骑行边聊天为宜。


-对于居住在北方的朋友,在面对严寒的时候,保暖是必备的,骑行的速度不必一来就很快,要由慢到快,让身体慢慢的加热,给自己15-20min的热身准备。如果住所附近有山坡的,也可以适当的考虑每周爬1000m左右的山,不必太陡,4-6%左右的坡度为宜。


-把爬山作为户外的强度课,平路、起伏路段作为骑行的有氧基础课。前者要自己控制,保持较好的状态去完成,更多的是质变和状态;后者则需要训练时间的累计,每次的时间最好都在2小时以上才能保证效果,更多的则是量变,之后才是量变带来的质变。


-如果窗外尽是雾霾,那么你就在家撸台子吧。和线上小伙伴一起骑行,或者看一部不错的贺岁片。俗话说“小撸怡情,大撸灰飞烟灭···”,训练之后,一定要给自己留上20min左右的时间,来拉伸和舒展肌肉。


 

   ————


你问我答之:前几天爆出了马拉松兴奋剂事件,巴斯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我也关注了。刚好在微博上看到过一篇分析的文章,作者是@cc大熊-奶黄包包包包,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十分认同,结合着一起说说吧。

 

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发布的公告显示,李文杰在2017年11月19日举行的青岛马拉松(全称为2017青岛海上国际马拉松)的兴奋剂检测中呈阳性,随后的B瓶检测仍为阳性(注:B瓶检测相当于复检,若B瓶的检测分析结果仍为阳性,则该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结果即被判定为阳性)


红血球输氧量决定了耐力项目的成绩好坏,使用红细胞生成激素刺激剂(ESA)可以增加血液中红血球数量。数量增多,耐力更持久。EPO不能口服,只能注射使用,也意味着何被查出EPO呈阳性的运动员基本不存在误服的可能

 

为什么他们还要冒着被查出来的风险,使用兴奋剂呢?在我看来就是两个字:利益。

 

不管是国内体制内的运动员,欧美那种职业运动选手,再或者李文杰这种“业余”马拉松选手,到了使用兴奋剂的地步,很大程度上不是他们的个人行为。我这不是替他们开脱,他们当然也有错,但外部的因素也很多。

 

李文杰这种“业余”选手,实际就是最近几年随着马拉松赛事流行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赏金跑马猎手”。他们频繁参赛赢取奖金,并逐渐成为一些运动爱好者所认可的体育明星,他们甚至能获得代言机会,拿到各种商业利益,本身要比体制内的运动员更像职业选手。


假如这样的运动员,说兴奋剂违利是误用或者“自己尝试着玩”,那就真的在睁眼说瞎话了。

 

再说大环境。中国近年专业马拉松选手的成绩在世界上完全拿不出手,和日本比也差了一大截。这些年马拉松热潮,东非选手的选材挖掘更加职业化,等于只要他们全倾全力,其它国家(除非归化)根本没的玩,和中国乒乓之于世界一样。

东非选手自然也频繁在中国马拉松上拿名次。但除了跑个冠军,他们几乎完全没有其它影响力和价值,哪怕圈内跑步爱好者也都不太认识这些赏金老黑们。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算中国选手的成绩放眼世界并不出众,但只要跑的够快,能排上名次,最好还有个称号——比如什么“马拉松女神”啊、“最强xx”啊,那他们的商业价值还是很可观的。 


他们往往频繁参赛,一年比赛数量很吓人,甚至是不太符合专业选手赛量的;相比成绩,他们更在意名次,或者说是在意于中国选手的排名,这样就保证有足够的曝光度,然后就获得一些其它形式的商业变现。

 

有利益,兴奋剂自然就出现了。


对于兴奋剂,我的原则就是一个:不碰。能拿冠军,我就拿,拿不到说明我暂时没有冠军厉害,回家死命练就得了;钱,我也喜欢,但钱不是全部。你可以说我装,或者假正经,但原则就是原则。当然,我也建议各位不要碰,投机取巧,总有一天是会露馅的。



【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一些很特别的朋友?

你们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呢?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参与互动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