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是一个属于长辈的节日。各位咚友还记得今年北马赛场上那对白发老人吗?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跑步故事,就来自他们。这是一个夕阳无限好的爱情故事,在重阳节这一天,分享与你,觉得特别有意义。愿所有的长辈、老年跑者们,都能够喜乐、安康。
对70岁的王章敏来说,她跑步的初衷,是希望能多替丈夫分担一些。
那是在物质生活还不是那么富足的70年代,王章敏身体不是很好,经常感冒头晕,四处检查过,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多次求医无果的情况下,她开始跑步,并希望通过跑步来强身健体。
那一年,王章敏28岁。
那是一个没有什么专业运动装备的年代,一双简单的运动鞋,一只朴素的手表,就这么跑起来了。作为上个世纪早期的跑步爱好者,王章敏的出发点很简单,她只是希望身体能够健康起来,能多替丈夫分担些。
时间像把神奇的钥匙。
王章敏说,她只不过是坚持了一下,没想到身体真的好转了。“头晕病没了,免疫力也提高了。”说这话时,王奶奶像一个传递健康秘密的爱心使者,迫不及待地安利我,“年轻人坐着上班时间多,也要多跑跑步,对身体好。”
这一坚持,就是42年。
胡应福,王奶奶的老伴儿。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79岁“年轻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胡爷爷的年龄,我定会以为,他就是那个帅气的青年跑者——思维敏捷、谈吐有度,说起跑步知识来滔滔不绝却又严谨而认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专业跑者。
为了帮广大咚友们“取经”,咚妞向胡爷爷讨了跑步最重要的秘诀。
没想到,一开始说起跑步滔滔不绝的胡爷爷,只对咚妞说了两个字:节奏。“你们年轻人叫配速。”胡应福说,在他这里叫“节奏”。任何一个人跑步的人,只要掌握好节奏,就能跑得轻松愉快。
什么是节奏?胡应福说,跑步时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呼吸、心跳、肌肉,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节奏中,缓缓前行着,抬腿、摆臂,都很轻松。在这之前,咚妞了解到,75岁之前,他的配速是4分多,75岁以后,为了跑得更健康,胡应福依着“节奏”来,现在的配速是5分多。(5分多的配速,也是咚妞仰望的大神!)就在上个月,他和老伴儿还参加了一次北马。
而在北马过去几天后,胡应福还在江苏如皋召开的2016全国老将国际田径锦标赛中获得5000米冠军和15000米季军。除此之外,这几年,两位老人还去到北京、上海、无锡、扬州和香港五地参加了马拉松,经常跑老年组第一。作为全国年纪最大的伉俪跑者,不管跑到哪里,他们都备受关注。
伉俪跑者,年过七旬。每一场马拉松赛事中,只要出现胡应福和王章敏的身影,必然会引来跑友们的关注。很多跑友合影后还说,要回去鼓励家里的老人,多出来运动运动。事实上,两位老人也影响了很多人,家人、跑友、路人,甚至网友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运动的魅力。
现在,对他们来说,跑步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每天上午4点半起床,简单吃点东西就出门跑步,每天12000米,跑完再回来吃早餐,上午看看电视,下午溜溜弯,打打老年牌,晚上9点前就睡觉了。“胡应福说,生活清淡有序,身体健康有力,运动已经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
对于跑步这件事,和老伴儿王章敏相比,胡应福显得更“内行”。像所有男性跑者一样,他关注呼吸、跑姿、损伤……关注如何跑得更科学。而老伴儿王章敏,更在意的是”和老伴儿一起跑“的感觉,她说她喜欢这种感觉。
他们一起跑在路上,总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或者直接过来聊天。每当这时,王章敏总是笑着站在老伴儿的身旁,听他们说话,与他们合影,像一朵幸福的花儿,站在高大绿树的身旁。
本次采访中,王奶奶的话也不多。直到咚妞提起重阳节,胡爷爷说,”老太婆,你来说,重阳节我们的安排。“王奶奶有些害羞地接过电话,”我们去登山,重阳节登高嘛。“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踏秋登高,外出走走,舒缓舒缓筋骨。
而对胡应福和王章敏来说,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趁着秋色正好,岁月安康,最美夕阳红的时节,还能携手登高,是一份难得的情意。
很奇妙,谁说夫妻在一起久了就没有怦然心动?在胡爷爷和王奶奶这里,那份心动就这样细水长流地奔跑着。胡爷爷告诉咚妞,明年就是他和王奶奶50年金婚的纪念,他们还会一起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爱情。
原来,最长情的告白,就是做你一辈子的最佳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