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加油君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点击右上角的⭐️,即可收藏文章,随时随地阅读
写东西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先有论据再出结论,比如我;一种是先有结论,再凑论据的, 比如某周刊的某位作者。
—— 加油君
今天一大早,加油君在各位小主的点赞和留言中准备开启快乐工作的时候,我隔壁的咚妞推了一篇文章过来,我点开一看,气的我把昨晚跑完步后喝的牛奶都差点吐了出来。
我觉得很有必要跟这位叫窦浩(《中国马拉松热大批判》作者)的同学,聊几个关于跑步和马拉松的小常识。
■ 马拉松的诞生并非与死亡相关
引用作者原文:
马拉松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与死亡相关,此后也从来没有停止相关过。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飞毛腿”菲迪皮茨从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一口气跑完42.195公里,为的是给故乡的人民带回雅典战胜波斯的捷报…
首先,写文章之前至少做下资料搜集和考证吧。
且不说马拉松是个有氧运动,不是作者说的“一口气”可以跑得完的,菲迪皮茨跑了42.195公里?这数据哪来的?春秋战国那会的事儿作者都敢瞎掰扯?
还是听听加油君考证了多个资料后的正版吧。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战胜波斯军队后,传令兵菲迪皮德斯从马拉松镇,跑了40公里(据记载为40公里又200米)来到雅典报喜,在报告了喜讯之后力竭而亡,为了纪念他,就诞生了马拉松这项运动。最初,马拉松的距离都是40公里,但是在第4届伦敦奥运会上,比赛组织者将起点设在了温莎皇宫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体育场内,这一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公制为42.195公里,从此,这个距离被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这一下子把42.195公里的确认时间提前了两千多年,春秋战国的事也敢瞎掰扯,春秋五霸同意了吗?战国七雄授权了吗?也不怕菲迪皮德斯出来找你算账?
其实,这原本是一个战斗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竟被用来佐证“马拉松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死亡相关”,实在有失偏颇。
■ 大龄剩女的存在并非因为马拉松
引用作者原文:
《2015跑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跑者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本科学历以及年薪5万以上的都占70%;所在行业为IT互联网、政府机构、金融业、地产业;超过25%的受访者跑龄不足一年;其中女性跑者平均年龄为32.1岁,55.4%单身。”这个群体的特征基本可描述为毕业几年还没成家的职场人员。
这一段里面的逻辑性错误就太多了。
首先,“所在行业为IT互联网、政府机构、金融业、地产业”,这个还可以认为是作者的数据引用略微有些片面,但你前面来了一句年薪5万以上,我就不能忍了。年薪5万,平均月薪4000左右,你确定这是号称金领的IT互联网、政府机构、金融业、地产业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
第二,平均年龄32.1岁,作者就描述“这个群体的特征,基本可描述毕业几年还没成家的职场人员”?严肃活泼的先进作风呢?严谨缜密的光荣传统呢?32.1岁叫毕业几年?加油君只能说,作者毕业够晚的,这得留了多少级啊?
第三,作者拿一份《2015跑者调查报告》到2017年来说事,这过了点吧?再者说,这份报告叫什么?《2015跑者调查报告》!是的,跑者报告,可作者这标题是啥?《中国马拉松热大批判》。敢问作者跑过马拉松吗,配速多少?谁说跑者都是跑马的?谁说跑步就一定是为了跑马?
第四,作者还罗列了相亲节目中因“男子因跑马拉松被灭灯”、其中女性跑者平均年龄为32.1岁,55.4%单身”等等观点,加油君实在不敢苟同。难道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了更多单身人士,才有了单身跑者?跑步跟单身什么时候扯上关系了?这是过年期间“七大姑八大姨”上身了还是咋滴?
■ 马拉松为什么不能商业化?
除了上面这些逻辑性错误和数据性错误,作者还在文章里大篇幅引用了署名为“宝拉奶奶”的一篇《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且不说写评论文章不应该只参考某一篇或者某几篇文章,至少咱先把基础逻辑理清楚吧,不然多打脸,多疼。
作者在文章里引用了这么一段:“为了达到空前的竞赛规模,主办方有意无意地放低报名门槛,裸跑的选手不计其数。事实上,即使老手跑全马也必须至少系统训练三四个月,且每周有25公里以上的训练量。跑马拉松,对人的素质和科学严格的训练有很高的要求,根本不适合普通人瞎跑。”
对于这段论述,有一点加油君是认同的:我也不赞同所有人都盲目的跑马,甚至裸跑,这一点,我的好基友无盐祖在之前很多篇干货分享中,我们都提到过。但是,至于主办方有意无意放低门槛这一点,我不是特别的赞同。
马拉松不是少数人的狂欢,它跟奥运,跟每个运动一样都“属于”每一个人,只是这种属于不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全马,而是给每个人接触马拉松、参与马拉松的机会。诚然,不是每个人的身体体质都适合长距离奔跑。但是,他们就没有权利感受马拉松的魅力了吗?
的确,因为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较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来说,在赛事筹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上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赛事主办方因为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原因,组织不力而造成了一些我们都不想看到的后果。但是,我们就因为这些“挫折”而放弃努力?放弃马拉松赛事的完善和进步?我们就因为这些要把所有马拉松赛事一棒子打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在文章里引用观点:“过度开发的马拉松已经成为大跃进,实际上已不是纯粹的体育。”这时候,我不禁要问了,什么是纯粹的体育?一定程度上,马拉松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促进了城市旅游文化,马拉松有了更多赞助商,也越来越多元化,那就不属于体育了吗?为什么篮球可以商业,足球可以商业,网球可以商业,马拉松就不可以? 这是一个近乎于强盗的逻辑。
在加油君看来:一个人跑是体育,一群人跑依然是体育。在有着规范商业化运作的马拉松赛事中,参与、竞技、享受,依然是体育。我们期待的,是更专业的商业化运作,更懂得保护自己的责任跑者,一起去感受更安全、更有趣的马拉松魅力。
哦,对了。给作者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咱们以后引用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权威科学严谨的参考文献,这样就不会出现下图这种情况了,多尴尬。
■马拉松文化不是作者口中的“哗众取宠”
在讲到马拉松文化时,作者写了下面这段话:有人哗众取宠,也有人当作聚会游行,他们“把马拉松当成一个批判社会的舞台。去年北马,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组cosplay是表现医患关系的。此前也有讽刺房价、结婚难等主题的。很多人都会在比赛服上印一些口号,比如,‘为渐冻人奔跑’‘为自由奔跑’‘为爱奔跑’,等等”。
我就纳闷了,房价高不可以讽刺吗?结婚难不可以吐槽吗?医患关系不可以拉出来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吗?为“渐冻人奔跑”怎么了、“为自由和爱奔跑”难道就那么不堪,甚至让作者用上了“哗众取宠”这几个字?
我们似乎都习惯给人归类贴标签,比如90后,比如中产阶级,像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这一段:中国人热爱各种“运动”:大妈跳广场舞;老干部加入拿毛笔的书法家协会、拿大炮筒的摄影家协会和拿钓鱼杆的钓鱼协会;文艺青年成为背包客、骑行客,参加音乐节和读诗大会;土豪热衷登山、帆船、马术、滑翔伞和高尔夫。
首先,我暂时没跳过广场舞,但我有个爱看广场舞的弟弟,他几乎每天晚饭后,都到小区空地去看广场舞。甚至有一次,他坐车从无锡到上海,就是为了看广场。我也问过他,这有什么好看的?他回了我一句:你又没跳过没看过,你怎么知道没什么看的。
这里加油君还想引用跑友@沈乌贼说的,“广场舞也好,马拉松也罢,如果不曾经历,没有尝试,所有的批判也只是空中楼阁,过眼云烟…跑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跑过那么多路,不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继续跑下去或者停止,也不是因为别人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跳广场舞,作者跳过吗?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马拉松,作者跑过步吗?或者,参加过马拉松吗?
我们没有理由去批判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跑步,足球,篮球,甚至广场舞。同理,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批判马拉松。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马拉松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运动。它不会因为你是中产阶级、学生或者家庭妇女,就对你摆手拒绝。
这里加油君想多说几句:有时候,一些所谓的“知识份子”,特别擅长把一些社会现象理解为盲目的跟风,异化理解为偏离主题的狂热活动。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是哪一个阶级的标配,更没有任何一个阶级就专属拥有哪一项运动。
相反,一场马拉松赛事,正是因为专业跑者、业余跑者,趣味跑者们齐齐上场,才凸显了马拉松赛事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我想这才是马拉松的魅力,这才是全民运动的精神。只愿每一个热爱运动的人,都不忘本心:去参与,去追寻更真更好的自己。
■跑步减短寿命?瞎扯!
引用作者原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血管疾病研究院的马丁·松村博士调查了3800人,平均年龄46岁,70%受访者每周至少跑20公里。结果显示,剧烈的长跑不仅会对肌肉骨骼系统和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同时也会减少寿命。他建议,每周跑步时间不要超过3个小时,超过这一极限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的确,不正确的跑姿和不健康的运动习惯,比如不热身不拉伸等都会影响我们的膝盖等部位,但这并非说跑步是伤害膝盖甚至心脏的元凶。这就有点像是说,水能把人呛死,所以大家别喝水了。什么逻辑?
另外,引用砖家特别是国外砖家的研究数据的确可以增加权威性,但是,咱能别断章取义吗?“马丁·松村博士表示,他并不是要通过这项研究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跑步。‘我们仍然不明白的是,如何定义最佳的跑步量,才能带来健康和长寿。’”这句哪去了?
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跟@跑者熊熊一样,可以每天一个马拉松,加油君也从来不劝任何人一定要参加马拉松,但是强盗逻辑说跑步影响健康,实在有失媒体记者的严谨。
其实,跑步也好,马拉松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他不应该被过度的吹捧,也不应该被无良的批判。运动可以改善身体体质,马拉松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但所有的东西都会因人而异,一棒子打死,已经不适合这个年代了。
最后,加油君诚挚的向这位叫窦浩的作者发出邀请,如果你想跑步的话,欢迎来咕咚,这里有有用的运动干货,有趣的运动团队,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接受每一个不跑步甚至怒怼马拉松的人,成为我们的跑友和朋友。
言辞恳切,实属无奈,如有过激,实属“故意”。
要运动,用咕咚。
以上。
本文观点仅代表加油君个人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