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内容本来是想写在我的首马赛记里的。不过我觉得有必要,单独的,严肃的,认真的,记录下这个时刻的感受。
我跑过几次半程马拉松,当时觉得还是有点小困难的。不过相比较首次全程马拉松,突然觉得,那算是完成的十分顺利了。
半马不是马,一直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不过后来想想看,似乎也对。半程马拉松,毕竟只是马拉松的一半。一半而已,不能算马拉松。而我自己跑下来也觉得,21公里如果是靠所谓的意志力,还是有点盼头的,咬咬牙也很快下来了。21.0975公里,也不是难以想象的。
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之前只是一次一次的在赛道图上,看到过这样的数字而已。当我自己去跑了以后,我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欲哭无泪。我的半马成绩不算差。所以当我以241的成绩跑过30公里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轻松的。当时就会以为,剧本就会照这样写下去了。毕竟连专业选手的日常训练,都只是在30公里。当又继续行驶了2公里多的时候,双腿似乎有要抽筋的预兆了。所以自然就开始走走跑跑了。然后越往下去,走的时间越多,过了35公里,几乎就全部都是走到终点了,无奈的欲哭无泪。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来势汹汹。想哭但是哭不出来。眼看着,说不行就不行了。即使我在30公里补了一根能量胶,并且还留了一根在35公里处,依然没有一点疗效了。只能看着自己的身体,迅速的油尽灯枯。一点抢救的余地都没有,只能任由这来势汹汹的疲惫,占据了我混沌的心灵和就要解散的肉体。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浑浑噩噩。相比较身体状况的迅速下滑,思想状态也很快的迟钝了。30公里之前,脑海中一直按照时间在算配速,那数学,绝对是最新一代8核处理器。当开始走的时候,我算了好多遍,怎么才能在4小时前能冲线。不是时间不会算了,就是距离算少了。总之是一会对,一会错,身体产生的惰性,直接反馈到大脑里,让脑部系统也回到了古老的386时代。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残酷无情。脑子不够用了,自然就没有空来管理全身了。偶尔反应过来了,我还需要在冲几步。心有余而力不足。脑袋的指令想传达到双腿,中间要经过身体各部门的阻挠。吃拿卡要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整个身体有组织没纪律了,根本不能传达中央精神。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痛不欲生。身体各部门不听指挥,溃不成军。再想组织起有效进攻,已经是痴人说梦了。那为啥不缴枪不杀呢?正是由于脑中央还有一点良知和底线,都已经到这个份了,爬都要爬到终点。好歹不是要求跑了,所以还能配合着一点点往终点挪去。跑马拉松变走马拉松,痛不欲生。
30公里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这么欲仙欲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回眸一笑。不是马拉松,根本不能体会到这种身体被掏空,濒临破产的境界。人们会被各种感情问题而痛心,但是身体很难有这样一种醉生梦死的感觉。想要体会这样一种彻底挖空自己,把自己逼上死路的感觉,那么来跑马拉松吧。
感谢马拉松,能让我感受了不一样的世界。估计随着以后跑步水平的提高,很难再有这种初次体验的死去活来的快感。这种痛苦的酸爽,如果一生不体验一次,是很遗憾的。马拉松不是勇士的游戏,而是每个追求自我的普通人都能品尝的盛宴。只要你踏上全程马拉松的赛道,那就是豪门盛宴,满汉全席。
酸甜苦辣,每种味道都有那独特的魅力,这才是每一次完整的42.195公里。